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伽经68:我们要做一个好的杀手,专杀内在的无明,专杀内在的烦恼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楞伽经(二)21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h07332cvbof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
楞伽经(二)21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看经文【大慧,不定种性者,谓说彼三种时,随说而入,随彼而成。】底下这一种叫做「不定种性」。

说:大慧,不定种性者,就是种性未定,他也不属于小乘、中乘、或者是如来乘,不属于声闻、缘觉、或者如来乘,都不是。谓说彼三种时,说彼声闻、缘觉、还有如来乘的时候,看你亲近什么人。随说而入,随其所说之法而信入,随彼而成,随师父多教导的,而成就小乘、大乘的种性,简单讲:有一种叫做不定种性的。这个就要看福报了,看你亲近了谁,你亲近的是大乘究竟圆顿的,那么就是如来种性,你种下的就是如来种性,那么如果你亲近的是声闻、缘觉,那么,那个法你合你的,那么就是声闻乘、或者缘觉种性,因此随彼而成,就是随师所教而成,变成小乘、或者大乘的种性,不一样,那就得看福报了,就是看看福报啦,看你亲近谁,而决定大、小乘,大、小种性啊。

【注释】“不定种性”:即(也就是)于三乘中,种性未定者。“说彼三种时”:“三种”是指声闻、缘觉、如来三种乘之法。此谓:闻说彼三种乘之法时。“随说而入”:随其所说之法而信入。“随彼而成”:随彼师之所教而成小、种性,或者是大种性。那么小、大,都是随师父所教的。若其师父教以小乘,则成声闻或者缘觉乘种性,若(如果)师父所教的是以如来乘法,则成为如来乘种性。大家当然要究竟的如来乘种性,我们今天上课上了那么久,那一个人会去选择声闻、缘觉,一定是~虽然说我们还没有成佛,大家一定会选择那个最究竟的,这一点就变成要感恩师父啰,要感谢师父开这个课了,回去唱一首,感恩的心~掌声响起,我知道你的爱就与我同在,凤飞飞唱的嘛,掌声响起来~我心更明白~你的爱将与我同在~(师父学唱)就是这个。像前几天,人家还唱那个歌在纪念,因为众生没有听到佛法,他就这样子,因为他就是怀念她,然后就一直唱,送你一份爱的礼物~我祝你幸福~以前都这样唱,十年、二十年都是会唱,三十年,还是唱这一首歌,唱到人家已经入棺材火化了,还是唱这一首歌。所以这个看你薰习的因缘,还是没办法解脱,还是没办法解脱啊。

【义贯】“大慧,不定”乘“种性者,谓”闻“说彼”声闻乘、缘觉乘、或者是如来乘“三种”法“时”,便“随”其所“说”之法“而”信“入,随彼”师所教之法“而成”小、大之种性。【诠论】这里所说三种性,只包含声闻、缘觉、与如来乘三种种性,因外道无性,所以不包括在内。诸位,外道无性是什么意思?无性,是绝对不会成佛,不会说发愿了回小向大,他就没有这个机会,无性,就是完全没有成佛的种性,没有任何的机会。在今天,如果外道,外道就像,基督教、天主教、伊斯兰教,或者是一切杂神教,简单讲:只要不是佛道的,简单讲:就是没有机会成佛,完全没有机会,所以不包括在内。又,不定种性有两类:一种新熏的,一种是旧熏的。新熏者,则一闻说即信入(亦即(也就是)“随说而入”者);旧熏者则随其师所教,但得成就(亦即(也就是)“随彼而成”者)。

【大慧,此是初治地者,谓种性建立;为超入无所有地故,作是建立。彼自觉藏者,自烦恼习净,见法无我,得三昧乐住声闻,当得如来最胜之身。】这段是说,声闻人只要能够回光返照,悟了自己的本来的面目,一样可以成佛,意思就是:成佛是每个众生都有机会的,就算小乘的声闻人,只要悟了自性,一样可以成佛,这一段是这样。

我们来看一下:说:大慧,此是初治心地,为什么叫治心地呢?因为每个人~治心如治病,他听过这一句话吗?治心如治病,意思就是众生每一个人都有病,我们身体,要治病,我们心灵,也要治病,佛是大医王啦,所以治地就是治心地,如果初发心的人,修行要治心地,这个人治心地。谓种性建立;怎么样呢?为~「超」就是顿超,「入」就是进入,「无所有」就是无分别,简单讲:无所有就是无上的佛果地,为顿入佛果无所有地,换句话说:这些刚刚开始发心修行的人,要治这个心地,所以,我才建立了种性的差别,种性的建立,是为了顿超最后那一刹那,顿超进入无所有、无所得的无上佛果,作是种性的建立,所以,种性的建立,是为了方便成佛,就是这个意思。「彼」就是声闻种性的人,彼声闻种性的人,自觉藏者,只要自己觉悟第八意识藏识,只要觉悟藏识本自清净的心。自烦恼习净,只要自己心中烦恼、无明、还有习气,「净」就是净除,完全根除。

所以自烦恼习净,就是自己心中的烦恼还有无明的习气,这个「习」就很难啊,无明的习气,「净」就是净除,完全净除,见到一切法本自无我,就是见法无我,得三昧的正受,定慧等持,三昧正受,乐安住于声闻。只要有这个机会,你怎么样,彼自觉藏者,自烦恼习净,虽然是声闻乘,只要你有机会,自觉悟第八藏识清净,自觉心中的烦恼、无明全部习气除尽,见一切法无我,法无我,就是一切法无我,一切法空无自性,当然一切法无我,不只是人无我,而且是一切法无我,所以,这个法无我就是一切法无我,得三昧的正受,定慧等持,乐住声闻,虽然是声闻,但是当得如来最胜之身,也得法身,还有报身。意思就是:声闻人也能作佛,人人有机会,只要了悟了自藏心本自清净。如是不会厌离生死,也不乐取涅槃,换句话说:明本心见本性,明心,明本真如之心,见本真如之性,这个就是一定成佛。

【注释】“初治地者”:“地”为心地。此谓:初发心修行治心地之人。“为超入无所有地”:“超”,就是顿超。“入”,就是进入、契入。“无所有地”,即(就是)无差别处,无所得之无上佛果。亦即(也就是)一切幻灭皆灭。唐译作“无影像地”。无影像地就是不着心中的影像观念。此句谓:为令其超越诸地,而入于如来所证,一切皆为自心影像,这句话很重要,一切都是你的观念,一切就是你的记忆,一切就是着于假相,变成心中的影像,没有真实的东西,你所执着的东西,你只执着了,生灭的东西所有东西,其实都是执着生命的影子。所以,有智慧的人,他会见到生命的真实处,没有智慧的人,只执着生命中所现出来的影子,一切都是记忆,一切都是观念,一切都是分别心的产物,因为万法都是假相,你所看到的心,只是看到你心中的影像而已,其实是无所有的。无所有之地。“彼自觉藏者”:“彼”,是指声闻种性之行人。“觉”,就是觉悟、证知。“藏”,第八识。谓彼声闻人,若能自觉悟其自心第八藏识,藏体本净。“自烦恼习净”:“习”,即(就是)无明习气。此接上句谓:如此,则其自心中之无明烦恼习气,便可净除。“见法无我”:“见”,就是知见、明见、了了见,亦即(也就是)不迷糊的证知。“法无我”,“无我”,即(就是)空义。法无我即(就是)法空。明见法无我,即(就是)离法执,得法实相,于法自在。

诸位,学佛就是学那最后那两个字(自在),一切都捆绑不了大般若智慧的人。众生爱钱被钱关死啊,于钱不自在,于名~一个贪官的人,执着自己的荣耀,官当得多大、多大,这个也就是官位困死他,于官位不自在。修行人也是一样,虽然修学法,但是于法,也不能着,法只是方便,脱黏解缚啊,着于法,你就不自在。所以不要常常跟人家讲,我很有修行,这个就是不自在,我很有修行,表示别人没修行啊,有高下,这个也是生灭,我找人辩论,辩论不是输就是赢,输赢就是代谢的名词,就是生灭的东西,这个就是着于法。所以我们真的修行人,入于真如,没有辩论,没有能所,寂灭空寂,享受这份宁静,宁静来自于内心的深处,莫向外求。所以,喜悦是生命的本质,一个人的内心里面,真正学佛的,他不但不会自己苦恼恐慌,而且也会带给整个四周围那种氛围,法的喜悦。所以说,喜悦是生命的本质,我们的本质其实是喜悦的,但是,一颗喜悦的心,来自于什么呢?来自于一颗般若智慧的心,来自于一颗般若的心,拥有般若智慧心,就有一颗法是喜悦的心,有了一颗法的喜悦的心,就能够把这个氛围带动,也能够度无量无边的众生,感受一切众生对法上的兴趣跟契入。所以,不着法,才能够于法自在。

“得三昧乐住声闻”:“三昧”,就是等持,即(也就是)定慧等持,在此即(就)是定之义。此谓已证得三昧,而乐住其中,沈空滞寂,得少为足的声闻心量行人。“当得如来最胜之身”:谓声闻人若能觉悟自心八识藏体本净,则不用灰心泯智,寂灭身心以求净,便能顿起寂灭床,高踞菩提座,而亦(也)证得如来最殊胜庄严之法报等身。这是说声闻亦得作佛的道理。换言之,声闻亦得作佛的道理,其关键,只在觉悟自藏心本净,还是要~藏心本净就是本心、本性。如是则不会厌生死而乐涅槃。为什么?生死涅槃无距离啊,没有任何的距离,只在当下一念间,迷了,就生死,悟了,就涅槃,那么有了般若智慧,哪怕什么生死呢?

【义贯】“大慧,此是”为“初”发心修行“治”心“地者”而说之法门:“谓”之三乘“种性建立”之法门;“为”令其一闻顿“超”诸地,而“入”于如来所证,一切皆为自心所现影像,“无所有”之“地,故作”如“是”之“建立。彼”声闻乘种性者,若能“自觉”悟其第八“藏”体本净“者”,则其“自”心中之无明“烦恼习”气,便可“净”除,而得明“见法无我”之实相,而知色相本空,如是,则即使是已证“得”灭受想“三昧”,而“乐住”其中之“声闻”乘人,亦可顿起于寂灭床,而高踞菩提座,因而不久亦“当”证“得如来最”殊“胜之”法、报等“身”。

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须陀槃那果、往来及不还、逮得阿罗汉,是等心惑乱。】须陀槃那果,就是初果,往来,就是二果阿罗汉,以及不还,就是三果阿罗汉,逮得~阿罗汉就是四果罗汉,是等心惑乱,为什么叫做惑乱呢?因为他们不悟到究竟,便作师子吼,谓,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不受后有,所以他~佛说:他们的心仍然处于惑乱当中,把不究竟当作究竟。

【注释】“须陀槃那果”:这个我们讲过无数次了,即是须陀洹果,小乘之初果,断三界之八十八使见惑,得预圣人之流,或入圣人之流,故(所以)又称为预流,或入流。但是一般众生叫做不入流,因为没有圣人的根性,统统称为这个人太不入流,就是没有入圣人之流。证此果后,即再七次往返生于欲界,便证阿罗汉果。(三界之见惑为:四谛下分五利使与五钝使,欲界中有三十二使,色界与无色界皆各有二十八使,合共八十八使。五利使,又称为五见:什么叫做利,速度快,任何一个人,身一扎到针,身见马上就起了,接下去,就动怒了,所以「利」就是速度,然任何念头快到第一秒,「钝」就稍微慢,第二秒,用现在名词,你就听得懂啦,所以每一个人都着于身见,晚上在睡觉的时候,蚊子一叮,身见立刻就起来,叮,为什么这个蚊子叮到我的色身咧,身见立刻就起来,所以身见在第一秒钟就起来,所以「利」就是速度快,又称为五见:身见、边见、戒见、见见、邪见。五钝使又称五毒,即(又称为)贪毒、瞋毒、痴毒、慢毒、疑毒。)

在座诸位,有一个医学的,专门研究Cancer癌症的,他一直认为,他是类似权威的,他认为我们的情绪,太严重的情绪,极端的情绪,会引起两种病症,一、忧郁症,躁郁症,情绪失控的时候,类似精神崩溃了;第二种也会引起癌症,饮食会引起癌症,那么工作的场所太紧张也会引起癌症,饮食、水质、空气,尤其那种情绪,我说:为什么贪、瞋、痴称为毒呢?因为它会毒害你的法身慧命,所以因此一个佛弟子,贪心,不可有,嗔恨心,不可有,愚痴心,也不可有,傲慢心,也不可有,疑心,也不可有。

“往来”:梵语名斯陀含,断欲界前六品思惑,证此果后,在人天中再一度往来,便可证得阿罗汉果,故又称一往来。(欲界之思惑为贪、瞋、痴、慢,共九品。) “不还”:即(就是)不还果,小乘之第三阿那含果,断欲界后三品思惑。证此果后,因欲界之见思惑都断尽,故(所以)不再来欲界受生,故(所以)称为不还。得此果后,命终即生于色究竟天——色界之最高天,而于其中证阿罗汉果。“阿罗汉”:小乘之四果,断尽三界之见思二惑,故为杀贼(杀烦恼贼),或应供(应受人天供养)。所以要做一个好的杀手,专杀贪、瞋、痴,杀掉无明,那不可以杀害外在的众生,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好的杀手,专杀内在的无明,专杀内在的烦恼,所以学佛的人,要培养一个好杀手,用般若智慧杀掉烦恼。“是等心惑乱”:谓此等声闻乘种性行人,虽能断见思惑,取证小果,然犹有尘沙无明细惑未断,却自以为已了一切生死,已证大涅槃,所以说其心迷惑、痴断。又小乘之所谓断者,其实只是以定力禁制六识,令不起现行而已。这个我们也讲了好多次了。

【义贯】“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就是跟长行文有关系的,再一次,用偈颂来解答、来说明。而说偈言”:声闻乘之初果,“须陀槃那”(须陀洹)“果”、二果一“往来”(斯陀含),“及”三果“不还”(阿那含),乃至“逮得”四果的“阿罗汉,是等”诸圣人虽断见思之惑,制令六识不起现行,而其八识体中之尘沙无明细惑仍在,尚未出离生死,而说已出离,是故其“心”实是迷“惑”痴“乱”。

【诠论】二乘人其心惑乱,在此还有更加说明的必要。除了上面所说的,他们虽断见思二惑,然无明细惑全在,此外,小乘人厌生死,乐涅槃,爱憎之情未亡,爱憎就是取舍了,「爱」就是取,「憎」就是舍、恨的意思,哲学家讲,爱恨交织,会毁掉一个人的一生,人的一生会全部毁在那里,不是爱,要不然就是恨,爱恨交织,会毁掉一个人的一生,所以,爱恨要看得淡一点,爱憎之情未亡,阿罗汉也是啰,有取舍,光是这爱憎之情,便是无始无明俱在的明证。爱憎之情未亡,则生死之根犹在,是故阿罗汉只能断分段生死,犹不能离变异生死,因为其八识体中之根本无明还在的缘故,故(所以)未超二死,未得至如来无上大涅槃岸。而二乘人不了知此,却自以为已了一切生死,已证大涅槃,所以如来斥为其心惑乱。再者,二乘人所断者,只是表面的六识,至于八识体则以非其智力所及,故(所以)犹不能深入知见,更何况修断之。他们所断的,即(就)是佛在前面所说的相生、相灭,至于流住生灭,则非二乘人所能,故其所修证,实犹未达究竟,这个是很明显的。

355页。【三乘与一乘、非乘我所说,愚夫少智慧,诸圣远离寂。】三乘就是声闻、缘觉、还有不定,以及一乘就是如来乘,一乘是指如来乘,非乘就是外道不可能成佛,称为非乘,我所说,所说,所的底下加一个「权」更清楚,佛说三乘跟一乘跟非乘,其实都是我方便说的,在凡夫的角度来讲总是要有次第来跟他解读,要不然他不能理解。愚夫少智慧,为了化导,讲三乘、一乘、非乘,讲五乘,都是为了化导愚痴的凡夫而说的,因为愚夫愚妇缺少了智慧,是缺少智慧的人。那么二乘人,这些诸乘人之修远离寂静,无心于趣向如来的大般涅槃的境界,也就是不被佛所认同赞许的。

【注释】“三乘”:指声闻、缘觉、与不定三乘。“一乘”:指如来乘。“非乘”:指外道之各别无间种性。“愚夫少智慧,诸圣远离寂”:凡此我所说之三乘、一乘,乃至非乘之法,皆为化导凡愚邪小之人,令趣向如来实智。诸位,所有的三藏十二部经典,都是这几个字,为了化导凡愚邪小之人,令趣向如来实智。你今天念佛,要往生极乐世界去,要做什么,就是趣向如来实智啊,因为娑婆世界不好修啊,娑婆世界生老病死苦,逼迫啊,人生,你看看,时间这么短,你说做什么人生规划呢?生命这么短,为什么这么短,你看,二十岁以前,懵懵懂懂,小时候的时候,你怎么知道什么是人生呢?漫漫读书懂了一点,二十岁,二十岁到四十岁,开始懂一点皮毛了,也了解人生,有一点方向了,四十岁到六十岁,一下就到了,一下子就到了,要做人生规划,有的,生命已经结束了。

所以,人啊,我想,我常有时候,在冷静思维说,这个人啊,要是能够有一千岁的话,活到一千岁,是不是才做人生规划,是比较有办法规划,人怎么规划呢?你懂得人生,已经接近~蜡烛已经快熄灭了,你可以感受到那个无常逼迫,实在是太快了,我要是念起来的话,那小学同学,不晓得死几个,往生几个,我要念起法师来,以前亲近的法师,只要念出来的,统统往生,忏公往生,广化律师往生,煮云老和尚往生,随便念,一个、一个...你听到的,圣严法师往生,统统往生,菩妙法师往生,念来念去统统往生,剩下我们还没有,但是,也很快,所以我常想说,如果人有办法活到一千岁,来做人生规划,是不是比较有那个时间、空间呢?人生只有八十岁,有的人活不了八十岁喔。像那个全台湾省,有一个人当兵当最久的,当了三十年的兵,台湾人的兵,没有人当那么久过,那个广告啊,妈,我阿荣啦,你寄来的铁牛运功散,我有收到了,那个人一当兵做三十年,那个广告播了三十年,他都还没有退伍,阿荣,我~这样当兵,当了三十年,我阿荣啦,你寄来的铁牛运功散,他就在当兵,他就当三十年的兵,这个广告都播了三十年,他都还没有退伍,你知道吗?没人当兵当那么久的啦。你看,在前几天,好像,这个广告的那个董事长死了,五十九岁,心肌梗塞,一刹那,阿~还没有来得及念,弥~陀~佛,就回去了,阿~后面没有人,补上弥~陀~佛,这样心肌梗塞,一下子,五十九,你看,有时候,看到那个广告,有时候看五十九,嗯,要活到我们这个六十岁啊,还得很挣扎咧,还要有一点功夫咧。

你看,人生多短啊,才一刹那之间,那个心肌梗塞就没了,速度之快。因此要做人生规划,实在也是来不及了。所以现在要把做~好好地做一点善事,好好地累积一点善根,要福德,跟万法、一切的众生都结善缘,不看众生的过失,开口闭口多讲鼓励的话、赞叹的话,但是那个坏人,不可以赞叹他,不如法的,也不可以赞叹他,赞叹,要用般若智慧,布施,也要般若智慧,那个人明明在造业,你布施给他,增加他的恶业啊,所有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统统要用般若智慧啊,不是随随便便钱拿出去,布施就叫做布施,这个达不到你修福报的。所以要看,是不是真的良田,是不是真正的智慧的田,是不是真正的佛所说的,值得我们~连布施都要用智慧。所以这个人生的规划当中,看你的因缘,你的因缘,如果你比较有时间,也可以发发心啊,所以出家、在家,我们有了一个圣神的工作,就是推广佛陀的正法,这一辈子你会活得很快乐,像师父一样,我也过得非常地快乐。

我每天都收到很多的众生来感谢师父,从生死当中,把他解救起来,有的人想去自杀,活不下去,他说我要没有看到、听到师父的法,我不晓得死几次了,早就想去跳楼了,喔(日语)请稍候,(日语)欸,这条命又慢慢把他救回来,我看到这个来感恩的,我就觉得生命活得实在是有意义。我们出家、在家共报佛恩,所以师父在讲的,就是说要趣向这个如来实智,我们的生命实在是太短促了,要领悟的道理这么深,要不然调查一下,我从楞严、楞伽经开始到现在,每一句你都听得懂,而且你讲得出来,不能只有是这样,请举手,统统听得懂,没有一句含糊的,而且你也能够讲给别人听的,请举手,只有我一个举手,那就麻烦了。所以我就告诉大家,我们生命太短了,大家要珍惜,百千万种计较,不如不计较,因为实在~生命实在是太短了,不必去看众生的缺点喔。以愚夫缺少智慧,二乘诸圣人但求自了,而乐远离行与趣于寂灭,皆无心量趣入如来实智,证大涅槃,是故如来种种方便化导之。

【义贯】声闻、缘觉、与不定种性之“三乘,与”如来乘之“一乘”、外道各别种性之“非乘”,凡此皆为“我所”权“说”之法门,是为化导“愚”痴凡“夫”缺“少智慧”者,以及二乘“诸圣”人,求自了,乐修“远离”与趣向沈空滞“寂”者,为令其去权归实。

【第一义法门,远离于二教,住于无所有,何建立三乘?】

这个佛的究竟说了,诸佛所证的第一义谛大空,所显的如来藏性,这个法门,实在是远离于权实二教,权教要离,就是讲实教,还是要离,为什么?权教是对实教讲的,实教是对权教讲的,就像我们离,有为法要离,无为法还是要离啊,只要有着法,权法、实法,统统是恶法,邪恶的「恶」啊,只有离一切法是至善之法,就是圆顿第一义谛大法。如来自住于无所有的境界,无所有什么意思?不可以建立三乘,不可以建立四乘、五乘,一佛乘都不可以建立,如来自住一切法本自空寂,无所有的寂理,寂理就是绝对空,没有任何一二三四,没有一乘、二乘、三乘、四乘、五乘,所有乘,统统是佛方便说,法无二乘、三乘、一乘,统统没有,没有大、小乘,大、小乘都是你心分别出来的,三乘都是如来方便说,就是讲到如来究竟一乘,仍然是佛方便说。所以如来住于一切法本自空寂,无所有的寂理,一法不立,哪里有如来所建立的三乘法可得?连一乘教都不可得,一乘也不建立,何来哪三乘法,所以不能把三乘或者是一乘拿来对比,因为那个是善巧方便来讲的。

【注释】“二教”:指权与实二教。“住于无所有”:指如来自住于第一义谛所安立之无所有寂理,于中无有权、教实、教三乘、一乘之少法可得,一法不立。“何建立三乘”:是故如来何有建立三乘乎?因为这一段经文,世尊是发挥、开阐其所说之法,共有五种种性之别,然此等皆是如来以神力建立,此五种性之法为有建立,是对众生而言,对如来而言,则是唯一寂理,并无权实,亦非三一,非三亦非一,是如来自住境界。虽住如是境界,然亦(也)能起于大悲,广施建立,教化成熟一切有情众生。这个成熟就是因缘具足了。所以在座诸位啊,你要度众生,就是要那个观时空跟根器,这个就是你能不能教化成熟的众生,要不成熟,因缘不成熟,你硬干,诸位,副作用很大,你至亲的人度不了,慢慢来,从他的四周围的人,把他包围,这个人我救不了他,我就不相信,我至亲的人,我从乡村打到城市,从旁边包围,先度旁边的人,剩下他最后一个,看看度不度啦,就是这种战略。【义贯】诸佛所证之“第一义”谛之“法门”,实“远离于”权实“二教”,如来自“住于”此一切法本自空寂、“无所有”之寂理,一法不立,是故究其实,“何”有如来所“建立”之“三乘”法可得乎?

【诸禅无量等、无色三摩提、受想悉寂灭,亦无有心量。】

诸禅,是指色界四禅天,无量的慈悲喜舍,慈无量心、悲无量心、喜无量心、舍无量心,这个就是四种喜舍,是四无量,色界四禅有四无量心,无色界的四空之定的三摩提,三摩提就是定,还有二乘人的无漏定,受想悉寂灭,就是灭了受想,悉寂灭,就是有灭受想定,这是如来方便化导,简单讲,就是说如来化导色界的四禅,无色界的四空,二乘人的无漏悉寂灭定,其实都是如来方便的化导,还不究竟,也无有少许的心量可得,意思就是:其实我所讲的,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色界四禅,还有无色界的四空,二乘,其实这个都是万法唯心现量,只是他的体悟有深、有浅,其实到究竟来讲,都是心,心就是绝对真如心,岂有什么分色界、无色界、二乘人,这个都是如来善巧方便的,简单讲:万法都是唯心现量,无有少法可得,既然无有少法可得,岂有四禅,色界四禅,无有少法可得,岂有无色界呢?无有少法可得,岂有二乘人呢?岂有菩萨呢?无有少法可得,那岂有如来,所以那个破除知见,是破除、彻底地摧毁,所以修行人~就是,师父讲的,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,彻底没有意见,这个~那就,我也不着于凡夫见,我也不着于二乘见,我不着于外道见,也不着于菩萨见,也不着于佛见,这个,唯是一心真如,无有少许的知见,因为诸法本空,着于见,就变成头上安头,就头上安头。

【注释】“诸禅无量等”:“诸禅”,为色界之四禅定。“无量”,为禅定所修之慈、悲、喜、舍四无量心。“无色三摩提”:“三摩提”,又译三摩地,即定之义,此(这是)指无色界之四空定,即(也就是)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、与非想非非想定。“受想悉寂灭”:此(这个)(就是)二乘圣人所修之(的)灭受想定,以其受想皆寂灭,故又称灭尽定。“亦无有心量”:凡此种种凡夫与圣人所修之四禅八定,乃至第九次第定,九次第定就是证果的阿罗汉,灭受想定叫做九次第定。皆实无有少许心量可得。方便说有这个次第,其实究竟来讲,无有少许心量可得。

【诠论】前面几个偈所明的是小乘所证的各个果位、如来所建立的三乘一乘以及非乘,皆是唯心现量,唯心现量就是不可比较,没有次第,没有方便,为什么讲唯心现量,唯心现量,唯心还有次第吗?为什么讲唯心,唯心还有来去、生灭、增减吗?唯心还有一跟多吗?既然是心,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,既然是唯心的话,现量,唯心现量,哪有次第呢?悉无所有,现在更明凡夫与圣人所修一切四禅八定,乃至第九次第定,皆是唯心现,无所有。【义贯】如来所教授的色界之“诸禅”、四“无量”心“等”禅定境界,以及“无色”界之四种“三摩提”,乃至小乘圣人所秉修之无漏的“受想悉”皆“寂灭”之灭受想定,凡此皆为方便化导,令上上增进,然而此诸境界实“亦”皆“无有”少许“心量”可得。

358页。【大慧,彼一阐提非一阐提,世间解脱谁转?大慧,一阐提有二种,一者舍一切善根,及于无始众生发愿。云何舍一切善根?谓谤菩萨藏,及作恶言:此非随顺修多罗、毗尼、解脱之说。舍一切善根,故不般涅槃。】这里,一种是真正的一阐提,一种是示现的,像地藏王菩萨的,示现的,他也是一阐提,一阐提就是不能成佛,而地藏王菩萨是示现的一阐提,就是他不想成佛,地狱不空誓不成佛,众生度尽方证菩提,所以用地藏王菩萨来解读这一段,那就最清楚了。

解释一下:说:大慧,彼一阐提,在这里指没有三乘,三乘:声闻、缘觉、如来乘,没有三乘根性的没有办法成佛,那么,彼一阐提就是没有三乘根性的,同时也不信三宝,也不信因果,这是断善根的人,非一阐提,中间补两个字「永远」,非永远一阐提,如果永远一阐提佛教就变成断灭见了,意思是:大慧,佛所说的没有三乘根性不能成佛的一阐提,因为不信三宝、因果,也不信三宝、不信因果、断了善根,是佛一时方便说,也不能说是永远一阐提。接下来底下,如果决定他是一阐提,就是没有办法改变,就变成断灭见了,永远一阐提,那就变成没有办法转圜的余地了。说:世间解脱谁转?世间没有信仰,不信因果的凡夫,想要求解脱,那又有谁来转变他、改变他呢?那么善转变,善解脱、转恶为善,意思就是:如果你讲的一阐提,就没有机会、断善根,决定不可改变,那么世间没有信仰的或者不信因果的凡夫,欲求解脱,又有谁能够转变他。

说:大慧,一阐提有二种,一种是真的极恶,断善根的一阐提,先讲一阐提,说:一者舍一切善根,这是真实的一阐提,这真正的大恶、极恶,真正的断善根的,讲实在的就是没有救了,太严重了,没有救了。第二者,是示现的,于无始众生发愿,就是菩萨在无量劫来发愿不成佛,叫做权的一阐提,叫做示现的一阐提。前面,一者舍一切善根,这是实一阐提,无始这是发愿,为了救沉沦的众生,这是权一阐提,因为二种都不能成佛,一个是因为业障不能成佛,所以是实在的一阐提,一个是示现的不成佛,那是示现的,那是权的一阐提。云何舍一切善根?那么什么叫做真实的,舍一切善根的一阐提呢?喔,这底下,你就要注意看,谓谤菩萨藏,这个很严重的,尤其在台湾,说大乘非佛说,菩萨藏就是大乘经典,说谤大乘经典,及作如此恶言:怎么作如此恶言呢?说这个菩萨藏~就是大乘法,非随顺佛的经典,也不是随顺佛的戒律,「毗尼」就是戒律,也不随顺佛所讲的禅定解脱之说,哇!这个就糟糕了,这个立刻就掉进去,真实的一阐提。

所以,师父为什么一再来劝诫大家,有修、没修你一定要守口如瓶,就是不能谤佛、谤法、谤僧,这个一谤,麻烦大了,坏了自己的一切的善根,就是变成一阐提。因为师父有看过经典,师父你在讲经说法的时候,为什么劝人都有敬佛、敬法、敬僧,赞叹佛、赞叹法、赞叹僧,因为我看到经典啊,要不然难道你谤佛、谤法、谤僧喔,谤佛、谤法、谤僧就是后面就这个啊,及作恶言,此~怎么样?菩萨藏,「此」就是指菩萨藏,这大乘经典,非随顺佛之所说,他们所研究的经、律、论,统统是假的,统统是非佛所说的。所以此非随顺佛之所说的大乘经典,也不是随顺佛所说的律,也不是佛所说的修禅定解脱,完全地捏造、遍造的,说大乘非佛说,就是今天犯了这个这么严重的过失,我们也不知道他们将来的果报,怎么扛得了喔,有的人还著书立作,还一直批判,有的人在台湾修一修,还跑到泰国去,回来,又特别地毁谤大乘,到处演讲,我就不知道他将来的因果怎么承受得了。我们大乘的人,修学大乘的人,都不敢去毁谤、批评小乘的,而这个小乘的毁谤大乘的,目前变成一种在台湾随处可以见。他如果看到~他一定不会看这一本经典的,要看到这一本经典,台湾话讲的,脚底冷了,变成一阐提,真实的一阐提。此人即舍一切善根,谤大乘经典的人,这个人就舍一切善根,所以,不般涅槃,不般涅槃,就是完全跟佛的大般涅槃不相应,因为他谤大乘经典,更不用说他会去修,就是长劫沉沦生死,他讲他对,目前也出了一个专门毁谤大乘经典的,在中国大陆、台湾到处都是这样谤,我们很担心他将来的因果。

【注释】“一阐提”:梵文为一阐提迦(Icchantica),译为不信,或者是信不具,义为不信善恶因果等真理、及不信三宝。以其不信善恶因果,故信邪见、恶见,以其不信三宝,故(所以)归依外道及自在天魔等,所以我们皈依的时候,终不皈依外道典籍以及自在天魔,皈依外道你就变成外道的弟子了,皈依天魔你就变成魔子魔孙啰。是故一阐提人为无三乘性,就是永远不能成佛,以其断信等一切善根,信为道源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,信为道源功德母,你对三宝没信心,那接下去你怎么有这个善根呢?信心是一切道源的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啊,一切都要建立在信心啊,所以,记得,给众生信心,要给众生希望,你的讲话要特别地小心,给人希望,给人方便,一定要给人信心,不能给众生失去信心。是故不得解脱。因为断了信。

“非一阐提”:此谓一阐提虽现在无善性、断善根,然非决定永远是一阐提,毕竟不生善根。“世间解脱谁”转:“转”,就是转变。此承上而谓:若一阐提人毕竟断尽善根,决定不再生善,不可改变,如是世间无始来之无信凡夫,欲求解脱者,谁能转变其恶而令其生善,令得解脱呢?盖一阐提人,其现行虽恶,然其本性非恶,故可转也。是故佛言一阐提人亦毕竟成佛。但是这个要经无量亿劫,先去受果报,先到阿鼻地狱喝咖啡,然后自己要带奶精下去泡,喝了很久很久的咖啡跟奶精,再起来,很可怕的。所以,师父一直劝导,就说:有的人说,喔,慧律法师你在讲经说法,一直重复强调要敬佛、敬法、敬僧,不可以谤佛、谤法、谤僧,是为什么,我说因为我有看过《楞伽经》啊,这个一句都不能让你造啊。

“舍一切善根”:这就是极恶的实阐提,实阐提就是实实在在断善根的阐提。是真正舍一切善根之人。以舍一切善根,故(所以)不得般涅槃,名一阐提。“及于无始众生发愿”:“及“字下省略“二者”两字。此(这个)是指菩萨阐提,亦即(也不是)权法阐提,因为他们不是真的一阐提,故(所以)称权。但是菩萨由于为度众生,发深誓愿,不般涅槃,他们不入涅槃,此所现的不般涅槃之相,与一阐提因断善根而不能般涅槃,看来是一样,故(所以)亦(也)如一阐提。然此菩萨阐提,实非一阐提也。“菩萨藏”:即(就)菩萨法藏,亦即(也就是)菩萨之经典也。就是所谓的大乘法,他们这么毁谤。“此非随顺修多罗、毗尼、解脱之说”:“修多罗”即(就是)经,“毗尼”即(就是)律,“解脱”即(就是)禅定。此谓(也就是)一阐提人谤菩萨法藏,说不是经律、戒定慧解脱之法。

“舍一切善根”:谓作如是谤时,是人即舍一切善根。“故不般涅槃”:是故不能得证涅槃,而长劫沉沦生死。所以如果断善根的实在的一阐提,那就很麻烦。诸位啊,造五逆十恶,叫做下~注意听,这一点注意听,造五逆十恶重罪,叫做下阿鼻地狱,注意听喔,谤佛、谤法、谤僧,是下十方阿鼻地狱喔,十方喔,这里阿鼻地狱受苦完了,再去到他方继续受苦,这十方阿鼻地狱,统统要受苦喔,这个要听清楚喔,我今天不小心,造了五逆十恶重罪,是下阿鼻地狱,可是这个谤佛的大乘法,在经典里面讲,是历经十方阿鼻地狱,无有出期,那你就知道那个受的苦有多久,这样你怕不怕,喔,怕...非常害怕啊,所以不看到经典的人,不了解,不知道要怕,懂得经典的人吓坏了。

【义贯】“大慧,彼”无三乘性、断善根之“一阐提”人,“非”决定永远是“一阐提”。若决定如是,而不可变者,则“世间”无始来之无信凡夫,欲求“解脱”的时候,“谁”可得而“转”变其恶,而令解脱?“大慧,一阐提有”权实“二种:一者”为由于邪见,或者是恶知见邪师所教导的,而“舍一切善根”,此为极恶之实阐提,以“及”二者,为“于无始”来沉沦生死之“众生”处,“发愿”度脱令尽,否则不证涅槃之菩萨阐提。“云何”为“舍”尽“一切善根”之实阐提?“谓”是人既毁“谤菩萨”甚深法“藏,及”又“作恶言”谓“此”菩萨法藏“非”为“随顺修多罗、修多罗就是经,毗尼”(就是经律之教)、律藏叫做毗尼,禅定智慧就是“解脱之说”,作是语的时候,是人即“舍一切善根,故不”能得“般涅槃”,(而长劫沉沦生死苦海中)。

诸位,何苦呢?一句话,这样招来十方的阿鼻地狱,长劫沉沦生死苦海当中,何苦呢?所以师父为什么告诉你修行人要守口如瓶。有一个居士,他家发生了很大的变故,他说:师父,我现在生命出现了瓶颈,突不破,我说:瓶颈还有救,怕你碰到了是瓶盖,师父,我生命当中碰到了瓶盖,那就...瓶颈还有一点点孔耶,师父,我生命当中碰到了瓶盖,那就,连一点机会都没有了,瓶颈跟瓶盖,不一样的喔,瓶颈还有一点希望喔,碰到瓶颈,慢慢地解脱,他说:嗯,师父,你好会讲话,嗯,谢谢。

【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,非不般涅槃,一切众生而般涅槃。大慧,彼般涅槃,是名不般涅槃法相,此亦到一阐提趣。】

说:二者菩萨因为久远劫发愿,有本自愿力的种种,方便,就是善巧要度众生。非不般涅槃,并不是因为恶业所障碍,而不入涅槃,只是因为他大悲心要令一切众生入涅槃,而后,就是而般涅槃,就是而后他才自己入涅槃,所以大悲,令一切众生先入涅槃,而般涅槃,而后我才入涅槃,就是先成就众生的意思,所以一切众生,就是~因为字太少了,大悲心,令一切众生先入涅槃,而后我再入般涅槃。说:大慧,「彼」就是菩萨,菩萨的般涅槃,一切法性本来就涅槃,一切法性本来涅槃,不必安一个涅槃,头上安头,是名不般涅槃法相,也就是不能说菩萨入般涅槃这种行相,因为一切法性本自涅槃,不需要头上安头,所以菩萨不般涅槃,法相,法之行相。此亦到一阐提趣,意思就是:这个也是令菩萨示现,同一阐提一样的趣相,一阐提,就是不能成佛,那么示现的菩萨,长劫度众生也示现不成佛,简单讲:一阐提趣,就是示现不成佛,「权」的一阐提是示现不成佛,「真实的」一阐提,就是因为造极度的恶业,很难成佛,要经受苦无量亿劫。

整段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: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,菩萨非~就是菩萨并不是因为恶业所障碍,而不入涅槃,因为大悲心,令一切众生先入涅槃,而后自己再生,再入涅槃。说:大慧,彼般菩萨入涅槃,一切法性本来就涅槃,不头上安头,是名不般涅槃法之行相,不头上安头,因为这个菩萨善恶平等,然后呢?不取一法,也无善可修、可得,所以同一阐提,也没有所谓成佛之相,没有入涅槃之相,不头上安头,当然这是有实力的啦,这个也是令菩萨示现同一阐提的趣相,示现不成佛。

【注释】“菩萨本自愿方便故”:此为菩萨本自所发愿,欲救拔一切众生而现之方便,所以,故不取般涅槃。言方便者,因菩萨若不随顺众生而现生死,则不能长劫度化众生,故(所以)不取般涅槃而随顺众生生死,是为菩萨度生之方便。

“非不般涅槃”:菩萨非因自己恶业所障而不能般涅槃。“一切众生而般涅槃”:以大悲愿故,为令一切众生得般涅槃,而后方自入般涅槃。这一句话,还是要鼓励、鼓励大家,诸位,那你看看,没有学佛的人,身苦,还有心灵苦,身体煎熬,心灵还要煎熬,过着一种无穷无尽的执着、压力跟负担,为什么?因为他们没有听闻到佛法,所以我们应当借重这一句话,以大悲愿故,为令一切众生得般涅槃,让一切众生开佛的智慧,这个就是我们的责任,也是最有意义的工作,当你在工作的时候,有牺牲,当你所有的牺牲你都在享受这份牺牲,你看到,每一个人都在念佛,都在...每一个人都在学佛法,哎呀,你的内心里面,那种知足跟喜悦,那个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到的,诸位,金钱可以买得到书本,买不到智慧,金钱可以买得到床铺,买不到睡眠,金钱你可以买得到三藏,可是你买不到真如心的实相,这个真如自性啊,因此如果你把这个金钱转化成法,让众生开智慧,得救,哇!这个喜悦啊,就不是世间人那种喜悦了,世间人那种喜悦,没有什么价值,只是短暂的错觉,刺激一下,那种错觉,把错觉当作是快乐,把刺激当作是享受,因为他们不是建立在真实的般若智慧里面,没有真实性的快乐,因此,这样互相跟大家勉励一下。

“彼般涅槃,是名不般涅槃法相”:“彼”就是指菩萨。此谓,彼菩萨从本以来已般涅槃。因菩萨了生死即(就是)涅槃,全在一念之间,一念妄动,就是生死,一念悟,就是涅槃。一切法本性即是涅槃性,本性一切具足,离本性外,更无涅槃可入,这就是菩萨不入般涅槃的法相。“此亦到一阐提趣”:“此”,即(就是)菩萨不入涅槃之事。因为菩萨自愿不入般涅槃,所以看来亦像一阐提人,因为舍一切善而不能入于般涅槃,故说趣同一阐提。示现不成佛,又,菩萨了善恶平等,无有少法可取可舍,无善恶可修可断,故似趣同一阐提人之舍涅槃之善。

【义贯】“二者”为“菩萨本自”所发“愿”救拔一切众生苦难,示现“方便故”不取般涅槃,随同众生生死以教化之,“非”由自身恶业所障而“不”能入“般涅槃”,而是以大悲愿故,为令“一切众生”般涅槃已,“而”后自身方入“般涅槃。大慧,彼”菩萨从本以来已“般涅槃”,这个就是自性涅槃,自性就是究竟涅槃,不必头上安头,以其如实了知一切法自性本来就涅槃,意思就是:一切法本自寂灭,寂灭就是涅槃,不更涅槃(否则即(就是)如头上安头),“是名”菩萨“不”入“般涅槃法”之行“相”,又菩萨了善恶平等,不取一法,无善可修、可得,示同一阐提,故“此亦”令菩萨示同“到一阐提”所“趣”向之处。

今天,我的设定是讲到360页啊,我这个农历年前,要讲到418页,为什么418页,这是第二套,第二套,翻一下417页,我们要讲到417页喔,所以今天师父要设定到360页以上,我就完成了我的大愿了,是愿力的愿,不是怨恨的「怨」,完成了我的大愿,我设定是360页,然后下个礼拜,我们大概到385页左右,那么这样子到农历年前,这应该可以完成第二套,我的讲经说法不拖泥带水的,早说完,早快活,早说完,早往生。

请合掌!愿以此功德,消灾在座诸位法师、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,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,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一齐念: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;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!好!下课!(未完)

慧律法师《楞伽经》(一)01-47目录链接

楞伽经47:休想从善知识这里得到你内心里面的自性,自性要自悟要自度

楞伽经 48:到大悟见性那一天,所有的时空统统完全静止

楞伽经 49:饮食跟睡眠是一种业力,也是一种习气;破除无明须先破除这个睡眠

楞伽经50:学佛最了不起的就是认识自己,把自己的内心的妄动看得很清楚

楞伽经51:执着是一种观念一种影子都没有意义,没有开悟的人生都在追逐影子

楞伽经52:什么都往好处去想,你八识田中落下去的种子就会是善的

楞伽经53:争论是你在跟自己的无明对话而已,赢输也只是个观念而已

楞伽经54:刻薄的语言是很损德行跟福报的,嘴尖舌利那个坏习惯就一定要改

楞伽经55:要离于群聚,离于习俗,离于睡眠,远离外道的经论、言说

楞伽经56:没有达到究竟解脱之前,要依靠念佛、持咒或诵经来薰习

楞伽经57:证量的解脱境界它只有结果没有如果,有如果的话就表示他没有开悟

楞伽经58:什么是人生,什么是宇宙,统统是妄想的产物

楞伽经59:需知环境有多么的重要,遇染则显现染相,遇净缘则显现净相

楞伽经60:当你卡在观念碰到争执不休的时候一定要各退一步,把最困难的事情交给时间

楞伽经61:人是可以顿悟顿证的,问题是习气还在,因此断种子习气叫做修行

楞伽经62:由分裂的无明就知道大部分人都是多重人格,人的情绪常常变来变去

楞伽经63:心中一直无法释怀的人,很明显的就是另外一种奴隶

楞伽经64:如来并没有离开我们,尽虚空界法界尽是佛,其中只有一个小人就是我

楞伽经65:人活着就是一种记忆的影像,是一种生生灭灭观念的取代,人是死在观念里

楞伽经66:什么相都是你心所引起的,要重视你的动念,要动善的智慧的念

楞伽经67:根器真的不能勉强,每一个人生生世世所培养出来的根器不一样

历史文章阅选读二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(全)

慧律法师《圆觉经》讲座 目录

妙法天籁音 地藏经(01-06全)目录

妙法天籁音  妙法莲华经01-25全 妙印法师念诵

妙法天籁音 药师经01-04全 妙印法师

妙法天籁音 圆觉经01-04 全 妙印法师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